fbpx
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肌少症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公布的2021年最新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結果顯示“五十歲以上民眾罹患肌少症的風險高達46%”且隨著年齡增加,風險就越高!

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對於原發性肌少症的定義為因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且(或)體能表現下降。簡單來說就是肌肉量減少、肌肉力氣下降和活動能力變差的綜合表現。長期的肌肉質量流失與肌肉功能降低,除了日常生活品質變差、機能效率降低外,疾病的發生率可能會提高,在者造成術後病人癒後效果不佳,死亡率也會提升。

肌少症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其實肌少症不是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在營養攝取不均衡或營養不良、運動量不足的年輕人與久坐的上班族、以及因疾病長期臥床失能或嚴重器官衰竭、癌症、骨關節炎、內分泌疾病的病患等也是可能會發生的肌少症的問題,又稱為次發性肌少症。

而肌肉在人體上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唷!舉凡日常生活的走路、搬運、推拿、下樓梯等大小動作均由肌肉帶動身體執行。如果肌肉量不足,在執行這些動作時就容易感到疲倦不易持久,且容易疼痛或受傷。除此之外,肌肉還具有保護骨骼關節的作用,長期肌肉無力關節容易扭傷或移位,所以不管是大肌群或小肌群都必須強壯健康才能減少跌倒、骨折、扭傷的發生。

然而肌肉量其實也與基礎代謝率、減重減脂有關。肌肉組織較多的人,基礎代謝率也會高,消耗的熱量也高。(1公斤的脂肪能消耗4~10卡的熱量,1公斤的肌肉能消耗75~125卡熱量)所以想要減重減脂的效果好,增加肌肉量是不可或缺的。

肌少症的診斷

肌肉與肌力會隨著年齡增長、運動量下降而減少,流失速度快。目前肌少症的篩檢項目:握力測量、步行速度、肌肉質量測量。

慣用握力測量:判定標準男性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

步行速度:判定標準每秒小於0.8公尺

肌肉質量測量: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

(註: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有做肌少症的篩檢項目)

肌少症常見的發生的原因

1. 隨著年齡增長與身體老化,肌肉量流失增加。

2. 體力與活動量減少而加劇老化成的持續性肌肉流失,肌肉量減少造成基礎代謝率降低與熱量消耗的減少,體脂肪率上升。

3. 營養不良造成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肌少症和肌肉功能下降。

如何預防肌少症?

飲食攝取與運動為主要的預防重點,研究顯示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少症有關,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腎臟功能正常的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可以攝取1至1.2公克的蛋白質,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天要攝取60至72公克的蛋白質,約6至8份豆魚蛋肉類。研究顯示支鏈胺基酸(BCAA)中的白胺酸可以幫助肌肉合成,存在於肉類、乳製品、豆類及其製品,可適量補充。

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包含:雞肉、鮪魚、蛋、豆製品、起司、牛奶、鮭魚、毛豆、黎麥、豬里肌等。

出門在外、工作繁忙,有時候沒有辦法攝取到足夠且完整的優質蛋白質,不過沒關係!圖爾生活滴雞精每份就含有5.8公克的優質蛋白質,且富含支鏈胺基酸(BCAA: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與膠原蛋白。小包方便攜帶、加熱容易,隨時讓你可以快速補充所需的優質蛋白質。

author avatar
Tours Daily
Tours Daily
Tours Daily
文章: 1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